金剛經讀書心得--吳偉煌 製作

                                            歡迎參考     http://wwh.myweb.hinet.net/   吳偉煌 個人網頁

 

學習和眾人和諧相處,共同生活於人們生存的園地世界 。

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 應該穿衣換衣服的時候,穿衣服、更換適當的服飾。

一個人即使需要謙卑的壓抑自我的尊榮浮傲之心, 也應該適度的學習自我壓抑。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 第一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1-1

原文白話參考:

弟子阿難說:

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說的。

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與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

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

 

--------------------------

 

付出時間、精神,做好應盡本份義務,付出辛苦獲取糧食,來滋養身體的營養所需。

身體營養既已調理獲取,亦須花時間、勞力好好處理身旁週邊物件,勿使凌亂。

該洗時就洗,無需東想西想、胡思亂想 ,一直計較「得多失少」、 雜湊「夢境拼圖」。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 第一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1-2

原文白話參考:

那時候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刻。

大夥兒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飯的缽,

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

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

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

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

 

學習讓自己不要一直處於「焦躁」狀態,能夠好好的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坐下來一段時間。

飯後,心靜下來,好好坐一會兒,對於消化與營養吸收方面不錯!利於養生、養心。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 第一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1-3

原文白話參考:

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

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

 

 

 

即使社會地位尊崇、學問淵博 、年紀尊長、門徒弟子萬千,如果仍能夠心存謙沖心懷,則能更加受人崇敬。

行禮之時,應心存誠意,動作合宜。適度的說一些讚歎的話,也是適宜的。

虛心請教別人,勿存太重的成見。

//////////

金剛經 善現啟請分 第二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2-1

原文白話參考:

這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

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

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

很敬重地對 如來佛 行了一個禮,

讚嘆地說:

「希有的世尊,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

善盡保護憐念他們的善心;

又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

 

-------------------------------

 

 

人有「高度的自覺」之後,開始進入思想與哲學人生的探索世界。

人的善心、覺心,有時候會隨著外境影響,而有高低強弱的變化,甚至有時候,還會逆向退轉。

人的腦子裡常會有許多念頭,有「夢境拼圖」、「意圖得多失少」、「意見不同的自我辯論爭持」、「恐懼心」等等。

//////////

金剛經 善現啟請分 第二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2-2

原文白話參考:

世尊!

還有那些善男信女,

若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

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

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

 

有些念頭是沒有什麼價值意義的,只是一味的空轉,消耗心神 。

人常受諸多念頭所苦。「非苦於此,則苦於彼」,「不是被別人煩,就是被自己煩」。人有時候會希望中止這些種種煩擾自己的雜念,以使頭腦、心思獲得一些休息。

//////////

金剛經 善現啟請分 第二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2-3

原文白話參考:

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

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佛回答說:

「問得好!問得好啊!照你所說的,

知道我善盡保護憐念未成佛的菩薩弟子,

也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

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

就要仔細用心地聽,我來為你們解說。」

須菩提聽了很快地回答說:

「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聽師父說明這個道理。」

 

----------------------------------

 

 

 

煩惱、雜念使之漸少,以至於沒有煩惱。才能有助於 保持「高度自覺」 、「善心」、「覺心的不退轉。( 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

減少雜念、煩惱的方法,就是腦子裡不要一直盤旋著「眾生共同形成的綜合世界表象」(眾生相)。也就是應了解「夢境拼圖」,只是雜湊拼圖、因和合,不必太當真!如此心中雜念、煩惱才比較容易放得下,而比較不會一直盤旋於大腦之中。

//////////

金剛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3-1

原文白話參考:

佛告訴須菩提說:

「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

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

降伏妄心的方法,

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

我把一切眾生歸分為九類: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有色、無色,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等眾生。

 

------------------------------

信仰佛教的眾生應該「虔誠地深深相信」(佛教信仰):「佛世尊會為眾生消除他們的業障,度他們超脫六道輪迴,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靜無為之鄉」。 透過這樣「信仰」,人比較不會害怕「以為自己這一生過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的恐懼感。消除來自於生命會不會走向虛無的恐懼感。

//////////

金剛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3-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告訴須菩提說:

我要為所有眾生滅他們的業障,

度他們超脫輪迴六道,

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 

--------------------------

 

佛世尊認為眾生也須「虔誠地深深相信」:「不是得自於佛世尊以外力,由他們身外,來救他們的。 (實無滅度之)。而是眾生透過自己的「高度自覺」(眾生本有菩提心)、「覺心」、「善心」及各種法門、技巧, 逐漸減少煩惱、雜念,以至於沒有煩惱。」

透過佛教信仰,可助大腦中的雜念、煩惱逐漸減少,也就比較少頭疼、腦熱的了。

//////////

金剛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讀書心得 (吳偉煌寫)-03-3

原文白話參考:

佛告訴須菩提說:

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

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的滅度。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

現在滅他們的妄心而度歸清淨,

不過還其所本有,

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

並非是我所度的。

須菩提!

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

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

尚未滅度無餘,自然不是菩薩。」

---------------------------------

 

對別人行善時,腦子裡不要還存有太多複雜的雜念、煩惱。(不著相佈施)。也就是腦子裡不必將一些「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 ,雜湊化、戲劇化、 任意推理,弄成許多「夢境拼圖」,以致使腦子負擔沉重,感覺不舒服。

//////////

金剛經 妙行無住分 第四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4-1

原文白話參考:

佛再對須菩提說:

「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

所謂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

離開

色、聲、香、味、觸、法

等塵相而布施,

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且要忘記所施之物。

 

------------------------

 

著相佈施,只是誤把來自於「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夢境拼圖」,當成是真實的。結果,雖做了佈施善事,腦子裡卻又另黏著了更多「拼圖假相」。只是從暫時卸除了「執著為己有」(因佈施而卸除)的煩惱,換成了「 陷入多重雜念煩惱」。

//////////

金剛經 妙行無住分 第四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4-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再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

因為著相布施,是拘於有相;

而眾生之相,實在只等於一微塵,

即使能因此而獲福也是有限的。

 

-------------------------------

 

 

所以,能不住相布施,才不會從「被外物牽絆的煩惱」換成「被自己雜念太多而生煩惱 」。(不著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世尊認為大家應「虔誠地深深相信」:應依照佛世尊的教誨,「就這樣子的」( 如是), 逐漸減少雜念、煩惱。(降伏其心)。佈施做善事時,也不要心生雜念。(不著相佈施)。且常能維持自己的 「高度自覺」、「覺心」、「善心」。(菩提心)

//////////

金剛經 妙行無住分 第四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4-3

原文白話參考:

若不著相布施,就無相可住,

像這樣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

佛再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

譬如說東方那無邊際的虛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

佛又說:「須菩提!再與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虛空那樣毫無邊際,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

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虛空這樣的不可限量。

須菩提!菩薩應該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堅守著菩提心。」

--------------------------------

 

 

金剛經告訴我們:「不是如你所想像的那樣。」

想像中的「如來」形体, 並非「如來」的「本來面貌」。(諸相非相)

眼睛所見的形象,在經過視覺神經以電波傳達至大腦,再由大腦神經「組成想像的形象」,已非「本來面貌」。

//////////

金剛經 如理實見分 第五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5-1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見如來的形體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見到如來的形體。原因是師父如來您所說的形體,並非形體,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見。」

佛又告訴須菩提說:「不但我的形相是這樣的,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無不實的。

-----------------------------

 

 

 

世間所有的「感知」的形象,都已經過好幾層的輾轉「傳達訊息」,最後加以「堆砌拼裝」, 猶如「夢境拼圖」 、「記憶片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皆已非「本來面貌」。 如此這些類似「雜湊堆砌拼圖結果」,皆為「虛而不實 」。

能了解各種「形象拼圖」(諸相),都是「雜湊虛幻不實」(虛空)的道理,就可感知()「如來」的「本來面貌」(法相) 了。

//////////

金剛經 如理實見分 第五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5-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又告訴須菩提說:「不但我的形相是這樣的,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無不實的。

若是識破了諸相都是虛空的道理,就可以見如來的法相了。」

-----------------------------

 

 

佛世尊認為: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人信持佛法的。

佛法的修持,是可以累積的。不同時期,所種善根,皆可累積起來的。

能心淨不亂,雜念、煩惱極少的人,是有善根的。他們的心不會把「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當成是真實的。

心中掛礙少,自然煩惱少 ,且自然地很容易就相信佛法。喜歡且親近佛法中所介紹的清淨,雜念煩惱少的境界。

//////////

金剛經  正信希有分  第六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6-1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告說:「世尊!您所說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無相真空的妙理,一般眾生聽了能瞭解相信嗎?」

如來佛聽了就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能這樣說。我說的法,雖是深妙,難道都沒有相信的人嗎?

不但現在有人相信,將來也是會有的。

就是到我死後,後五百歲,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經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為真。

也就可以知道這種人善根深厚,不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乃是從無量佛所種得來的善根。這種人看到此經的一章一句,而能心淨不亂,心信不疑。

 

--------------------------------------

 

 

心若執著於「夢境拼圖」、「印象拼圖」等,即雜念、煩惱多。(著四相的狀態)。若執著於佛法章句內容,致使一味生念,要排除「夢境拼圖」、「印象拼圖」,結果還是呈現雜念、煩惱等訊號不斷縈繞於大腦中。( 也是著四相的狀態 )

如果大腦一直恐懼於「將來什麼都沒有了」,則恐懼雜念不斷,大腦雜念不停而焦躁。(也是著四相的狀態)。 執著「有」、或執著「無」, 皆使大腦雜念多。應皆不執著,雜念自然少一些。

//////////

金剛經  正信希有分  第六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6-2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我確可以洞悉此種淨信眾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虛空漫無天際的無量福德。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善根純熟,已悟得真空無相的道理,已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且無法相,也無非法相。

這又為什麼呢?

如果這些眾生,若心有所取相,

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若執著此經章句,

也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若心執偏空,就是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一個錯誤的斷見,也與著四相無異。

所以於法相,實不應執有也不應執無,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離法。

 

-----------------------

 

 

所說的「佛法」,「初時」希望信徒能夠「堅信」,只是為了協助信徒,能放下雜念、煩惱,不要老是「想著或恐懼 將來什麼都沒了!」。( 生死苦海的感覺)。如果有一天,已經能真的放下雜念、煩惱 ,那就「暫時」不必再「堅信佛法」, 而應自然地「 定位在 無雜念、無煩惱 的     原本 但「新」的 自然 現實 生活、工作情境,回歸原本當盡之各種個人角色義務(當晚輩、當長輩、當一個工作人員、當一個朋友、愛護與照顧週遭的人…)」即可。{等下次 雜念、煩惱 又起時,再續 「堅信佛法」,運用「佛法」協助減少雜念、煩惱 即可}

「佛法」只是一時「假借」用的。而在現實人類世界的最後「效果」,則是呈現在大腦中處於「無雜念、無煩惱之境」,「 離苦得樂」的舒適感。

//////////

金剛經  正信希有分  第六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6-3

原文白話參考:

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我(佛世尊自稱)常告訴你們這些比丘,對於我「所說的一切法」,只是要你們假借此「法」而離相、見性;

假借此「法」使你們度脫生死的苦海。

如果你們見了自己的本性,證了涅槃之樂時,就可以「捨去」此「法」。

就好比編竹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就不須要再用筏了。

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捨去」,何況不是佛法的世間「文詞」,又為什麼堅持不捨呢?」

---------------------------

 

 

 

人因「雜念、煩惱」多,致使大腦受苦,大腦欲離「苦」得「樂」,而生出「高度自覺」、「善心」、「覺心」。即是生「菩提心」。最佳狀態的菩提心,其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既已產生,則「雜念、煩惱」已除。 大腦裡就不必再一直想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概念。再多想,反而變成另一種「雜念」、實為多餘。

//////////

金剛經  無得無說分  第七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7-1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嗎?你認為我有說一定之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說的意思,沒有一定的法。

而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同時,也沒有定法讓如來可說的。

 

------------------------

 

 

去除「雜念、煩惱」的技巧,因人、因地、因時,皆有不同,所以沒有「固定的法門」。(無有定法)

大腦感覺「雜念、煩惱」漸除,大腦自己可覺知。(心悟)。 但不是把此時的「夢境拼圖」、「概念拼圖」當做是悟境的標準。( 不可以色取相)。也就是重點在大腦覺知自己「煩惱、雜念」漸少,而非大腦進入了一個怎樣的「境地」、「境界 」。

//////////

金剛經  無得無說分  第七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7-2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嗎?你認為我有說一定之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說的意思,沒有一定的法。

而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同時,也沒有定法讓如來可說的。

為什麼呢?

因為您所說的法,是無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

 

 

 

----------------------------

 

 

每個人所「覺知」(心悟)的「去除煩惱程度」有多少? 是各人「意會」的。難以言語敘說。( 只可意會,不可以言說)

A種法門,換成B種法門時,A種法門猶如「非法」。換成B種法門時,也「不能說」當初A種法門是「錯誤」的,所以又說是「非非法」。

一切賢聖(各家學派宗教與不同派別),各自使用「各種不同法門」(無為法)來自修,以減少大腦中的雜念、煩惱。只是各人所修程度不同,「證知或悟得的效果」,也會有各自不同之差異。 (無為法、無定法,且包含其他宗教)

//////////

金剛經  無得無說分  第七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7-3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回答說:

「佛您所說的法,是無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

只可意會,不可以言說;

是非法,又是非非法。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不但我師父如來以外,就是一切賢聖,皆用這個無為法自修。

只是隨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證悟就有差別。」

 

---------------------------------

 

 

以有形的物資幫助別人,是很不錯的善行。但若能受持金剛經,並為他人演說金剛經的內容、涵義,則是更佳的善行。

一切諸佛與成佛的極正確法門,都是依據金剛經,且不離金剛經的。(但不等於金剛經)

//////////

金剛經 依法生出分 第八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8-1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了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這個人所得的福德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當然是很多。

為什麼呢?

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的布施,畢竟還是無福德性。

然以人世報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

如來佛又說:「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經,甚而只要為人演說此經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說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寶施福所得福德更多。

為什麼呢?

須菩提!

因為一切諸佛,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

皆從此經緣生的。

所以才說「般若」是諸佛之母。

 

----------------------------

 

 

「金剛經」只是誘導人們去開啟「學佛的各種法門」的媒介。金剛經不等於就是佛法, 也就是能用言語文字說出來的,都不是佛法。可以給金剛經取個假名,稱之為「佛法」,但畢竟那只是個「假名」。而「假名」並不等於「佛法」。 所以所謂的佛法(假名),當然就不是佛法。

//////////

金剛經 依法生出分 第八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8-2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

但要注意般若並非佛法。

意思就是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

不過藉之以開悟眾生,

替它取名為佛法而已。

所以所謂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

 

 

虔誠地深深相信:「心經」所講的「心思」之中「本無所得」的概念。「心思」之中,不會真正得到「什麼」或「何種境界」?(心原無所得)。那麼,大腦比較能夠輕鬆舒緩一些。

//////////

金剛經 一相無相分 第9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9-1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說:

「因為我(須菩提) 心原無所得 , 亦無所行 ,

只因本分上  一塵不染 ,

以此得名 須菩提 而已。

所以師父(世尊)您才稱讚我是好 寂靜 之 行 者。」

--------------------------------

 

再則,虔誠地深深相信:「心經」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的觀念。自己「大多時候」並「沒有真正的」「做了」或「行了」些什麼? (亦無所行)。那麼大腦的雜念與煩惱也會減少一些。因為,了解很多想像中的「行」(行為或修行),常只是「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片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 真實狀況常常都不是「所想像的那樣」,那麼大腦也會「清淨許多,雜念、煩惱皆會漸漸減少。」

//////////

金剛經 一相無相分 第9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9-2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說:

「因為我(須菩提) 心原無所得 , 亦無所行 ,

只因本分上  一塵不染 ,

以此得名 須菩提 而已。

所以師父(世尊)您才稱讚我是好 寂靜 之 行 者。」

--------------------------------

 

 

大腦已「清淨許多,雜念、煩惱漸漸減少。」,自己之後一旦重新進入一般工作場所、生活環境,仍應該依「社會常理」來做人、做事。如果此時大腦還一直守持著「本無所得」、「五蘊皆空」、「無所行」等概念 ,那麼自己就會陷入彆扭、格格不入, 與現實世界需求,諸多矛盾的困境。

//////////

金剛經 一相無相分 第9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9-3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說:

「因為我(須菩提) 心原無所得 , 亦無所行 ,

只因本分上  一塵不染 ,

以此得名 須菩提 而已。

所以師父(世尊)您才稱讚我是好 寂靜 之 行 者。」

 

 

 

 

就好像經文所述,達到「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果位時,心中又不應該一直守持著那些「果位」的相關「概念」。才不致使自己陷入彆扭、格格不入,諸多矛盾的困境。

大腦已「清淨許多,雜念、煩惱漸漸減少。」,自己之後一旦重新進入一般工作場所、生活環境,仍應該依「社會常理」來做人、做事。如果此時大腦還一直守持著「本無所得」、「五蘊皆空」、「無所行」等概念 ,那麼自己就會陷入彆扭、格格不入, 與現實世界需求,諸多矛盾的困境。

 

{「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之涵義,有興趣的人,可自行上網google查詢,或查詢其他相關書籍}

//////////

金剛經 一相無相分 第9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09-4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須陀洹時,是否要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初得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

為什麼呢?

因為須陀洹的意思雖稱為入流卻無所入,

因其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才稱為須陀洹。」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斯陀含,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呢?」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二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

為什麼呢?

因為斯陀含的心境,

已達於至靜之處,

雖然當時的修行還是一生一滅,

所以稱之為一往來,

實際上已無第二個生滅,

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那含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三果呢?」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三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

為什麼呢?

因為阿那含,

心空無我,

已斷塵識思惑,

六塵四相,

一一證空,

而無不來之相。

所以阿那含意思雖稱為不來,

其實是永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羅漢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四果呢?」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四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

為什麼呢?

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俱滅。

既無得道之念,

也沒有得果之念,

不再感受未來的生死,

並不是另外有個實在的自性法,

可以稱之為阿羅漢。

 

如果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

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

 

世尊!您曾經這樣說過我:

說我遠離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別,

遠離一切是非,契合真理,

已到奧妙之處。

在諸弟子中,讚許我為解空第一。

是第一個脫盡人我,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

 

世尊!我雖蒙師父您如此的稱讚,

我確實沒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

 

 

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

便是生了妄念,

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羅漢。

如果是這樣,

您就不會說我是好寂靜的阿蘭那行者,

 

因為我(須菩提)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

只因本分上一塵不染,

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

所以師父(世尊)您才稱讚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

 

 

成佛的「佛法」,依照不同的人,有「不同方式與歷程及技巧」。

已成佛,個別不同人的各「不同方式與歷程及其技巧」的佛法,也已消失。所以,「於法實無所得」,也沒辦法照那曾經經歷使用的某一種特定「佛法」,再傳遞給別人。既無法「傳遞」,實在也不必再說那是一種「佛法」了。

//////////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 第10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0-1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與然燈佛會晤時,從他那兒有沒有得「法」呢?」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您在與然燈佛會晤時,是「自修自悟」,於「法」實無所得。」

 

-----------------------------------

 

「莊嚴佛土」是引領人達到「領悟」、「消減大腦中雜念、煩惱」狀態的一支「指向旗子」。 「莊嚴佛土」在於指向目標,而非真有「莊嚴佛土」。 須菩提說:只是假借「莊嚴」之名而已。

//////////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 第10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0-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菩薩發心從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

為什麼呢?

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不是形相莊嚴,不過假藉莊嚴之名而已。」

-----------------------

 

大腦雜念、煩惱,已逐漸減少,甚至到了能「一心不亂,生清淨心」,大腦感覺甚為舒服。此時,就不必再一直起另一個新的雜念,執著於想像此際是由何種「概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 而能達此「感覺」、「感知」。 因為再起雜念的話,妄念又多起來了,「怎能清淨呢?」。

//////////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 第10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0-3

原文白話參考:

佛又說:「就因為如此,須菩提!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一心不亂,生清淨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

否則便受六塵所蒙蔽、所束縛,妄念旋起,怎麼能清淨呢?」

-------------------------

 

「清淨心」是大腦雜念、煩惱等減少,並非要去另起雜念構思:{何以形成「清淨心」?}(原來清淨心,本無所住的)

「清淨心」起時, 心靈的自由空間,其感覺比世界最大的山還要大。

>>以下比喻說明:有雜質的空氣,即內含極清淨的空氣。 極清淨的空氣就在有雜質的空氣之中。 清淨心就內含在有雜念、煩惱的心之中。由此可協助理解「莊嚴淨土」就內含在混濁的世界之中。也可以協助理解 為何 人人皆有佛性 的道理。 因為 佛性 就內含在每個人的心中。(即使很多人的內心是混雜的、雜念煩惱多的。)

//////////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 第10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0-4

原文白話參考:

佛又說:「

原來清淨心,本無所住的。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須彌山王,

你認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大。世尊!

但是此人身形雖大,不能稱為大身。

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

而師父您前面說的非相法身,

乃是清淨本心,是真法身,

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

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

這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

 

 

 

能為他人介紹、解說金剛經,協助他人「在大腦中雜念、煩惱漸少」(法施,以佛法佈施),其福德勝過拿「非常多的有形物資」來佈施於他人。

能受持金剛經所講的一些概念 (四句偈、四句等), 協助自己「在大腦中雜念、煩惱漸少」,其福德也勝過拿「非常多的有形物資」來佈施於他人。

//////////

金剛經 無為福勝分 第11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1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條恒河,那麼所有恒河內的所有沙,難道你認為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

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無數多,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

佛又說:「須菩提,我實在告訴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

以一粒沙當作一個世界,

用充滿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

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為他人說及此經,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這個法施所得的福德又勝過前面用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來得多了。」

 

---------------------------------------------  

 

 

 

不論在哪個地方,若有人能為他人介紹、解說金剛經,甚至只是說一些金剛經的一些概念,協助他人「在大腦中雜念、煩惱漸少」(消除妄念)。 這樣子的講經所在,與講經之人,都是相當珍貴的,宜受人尊重。

依金剛經可衍生出各種「減少大腦雜念、煩惱」的法門,所以對「金剛經」應該相當尊重。

//////////

金剛經 尊重正教分 第12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若有人隨便在什麼地方,演講此經,甚而至少只說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聽到說經的人,消除妄念。

應該知道遇到說此經的處所是十分難得的,一切世間的天、人…等對於此處,皆應恭敬供養,作禮散花,如供養佛的塔廟一般。

何況是那種人能完全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當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

須菩提!你可知這種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無上菩提法。

因般若能趨於無上菩提,世間沒有一法可與般若相比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即如有佛在,可以說得與佛弟子三寶同居,亦要宛如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應「依金剛經內容」,而「自悟」、「調理」出適合自己的「使大腦中煩惱、雜念漸少」的各種法門、技巧。(依法奉持){註:莊嚴淨土分第十,佛世尊說是「自悟」、「自修」。}

是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內容」,而「自悟」,進而「衍生」出適合自己的各種法門、技巧,逐漸減少「大腦中雜念、煩惱」。而非一味地執著於由自己對「金剛經章句文字表面」所產生的堆砌式、拼裝式的「概念拼圖」、「印象拼圖」、「記憶片段拼圖」。

//////////

金剛經 如法受持分 第13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3-1

原文白話參考:

那個時候,須菩提對佛稟白說:「世尊!此經應該取一個什麼名字?

我們應該怎樣受持奉行此經呢?」

佛就告訴須菩提說:「此經就取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你們應當依法奉持。

須菩提!你認為我對此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般若是在於自性自悟,既無可名之名,我師父就無所說。」

------------------------------

 

故說:「般若波羅蜜,是妙覺本性,空如太虛」,( 妙覺:以「感知」的方式,而非以「想像拼圖」的方式。), 是用來衍生新法門 ,而不是被「拘泥固著章句」而行的。在這個角度來說,金剛經作為「佛法」,也是一個暫時的「假名」,只是協助人們思考、推演的。

{認為金剛經既是「空如太虛」(指其「作用」如太虛,可生出諸多妙有),那就「不存在」( 由概念拼圖印象拼圖,想像「太虛」即是「不存在」)。這種想法應是「斷見」的其中一種,也是錯誤的一種認知。}

//////////

金剛經 如法受持分 第13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3-2

原文白話參考:

佛就告訴須菩提說:「此經就取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你們應當依法奉持。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

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

是妙覺本性,空如太虛。

本體既然是虛無,那裡還會有什麼名字。

不過恐怕人生斷見,

不得已勉強取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稱,

為便於眾弟子奉持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我對此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般若是在於自性自悟,既無可名之名,我師父就無所說。」

----------------------------------

 

凡是因緣和合的,皆猶如「夢境拼圖」、「 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是不真實存在的,所以是「空」的。( 空:非真實存在 )

由「概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夢境拼圖」,所想像的「如來三十二相」,也是屬於「因緣假合」,是由大腦念頭所產生的,並非真實存在。

若有人能為他人介紹、演說金剛經 ,甚至只是說一些金剛經的一些概念,協助他人「在大腦中雜念、煩惱漸少」。(消除妄念)。這樣的人其福德勝過「犧牲自己無數次的生命來佈施」的福德。

//////////

金剛經 如法受持分 第13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3-3

原文白話參考: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微塵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

佛又說:「須菩提!微塵雖多,但皆無自性,悉假因緣而有。

凡是因緣的,必然是空的,

所以因其原無實性,

所以說是非微塵,只不過假藉個名,稱為微塵而已。

同樣的道理,

我說世界雖大,

然一切劫盡則壞,

也是虛空不實的,

只不過假藉個名,

稱為世界而已。」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為什麼呢?

因為您所說的三十二相,

是屬於因緣假合,

亦即隨著眾生的妄心所現的假相,

根本沒有它的實在自相可得,

也是假藉個名稱為三十二相而已。」

 

佛又再提醒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相等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眾生,以犧牲生命來布施以求福德。

再說假如有另一種人,演說此經,甚而至少只說四句偈、四句等,他持經布施所得的福,還是比前面說的捨身布施的福更多了。」

 

------------------------------------

 

 

 

「依金剛經內容」,而「自悟」「調理」出適合自己的「使大腦中煩惱、雜念漸少」的各種法門、技巧。(依法奉持)。並了解「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皆非真實,實不必太執著當真,而一直使大腦雜念、煩惱太多。

( 白話原文參考:我既聽聞此經,自行清淨中,已悟有本來全真的實相。)

全真的「實相」:本來面貌

「離相」的「相」:各種拼圖,「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等。

「離相寂滅」的「寂滅」:雜念、煩惱逐漸減少,以至於有。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1

原文白話參考:

那時,須菩提聽如來佛說到這裡,

心中已經深悟佛理旨趣,

頗為感動的流下淚來。

不禁向如來佛讚嘆了一聲:

「希有的世尊!您所說這個深奧的經典,

即使在從前,我雖具有慧眼,也能一聞千悟,

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的經。

我既聞此經,自性清淨中,已悟有本來全真的實相。

 

--------------------------------

 

究竟這「般若實相」( 感知到雜念、煩惱漸少), 就是「諸法空相」(了解「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皆非真實。)

「實相」只是一個「假名」,用「概念拼圖」組成的「實相」,並非真實存在。「實相」之名,只是指向「感知雜念、煩惱漸少 ,漸復歸於本來面貌」。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2

原文白話參考:

如果有人,得聞此經,而信心純正清淨,毫無塵念。

而生般若真實之實相,就可知道這種人,

是非常難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

但是,世尊!究竟這般若實相,就是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說實物,

但為引導眾生離開執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實相而已。

世尊,此經我聽到這裡,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

信奉修持,應該不是難事。

倘若後世過五百年之後,是濁世末法的時候,

離開師父您的時期已遠的苦海茫茫眾生,

聽到此經而能信解受持的人,

則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

實在難得。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人頓悟真空,

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就因為他已經了悟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

所以能夠離一切相,

其心滅寂,就可以稱之為佛。」

 

---------------------------------------------

 

學習金剛經的妙法,了解「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皆非真實。使大腦雜念、煩惱漸少,那麼恐懼感、焦躁感,自然有助於減少。

雜念、煩惱既已漸少,又不必一直在大腦中營建此際的大腦狀態之「印象片段拼圖」、「概念拼圖」,試圖加以執著記得。( 白話經文參考:修持之人卻不可以對「彼岸」有所執著。)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3

原文白話參考:

佛告訴須菩提說:「對的!你這樣說是對的。

當知後世如果有人,

聽到般若之妙法而

不驚駭、

不恐怖、

不畏懼,

這種人實在是很少有的。

為什麼呢?

須菩提!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一波羅蜜,

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

<<<不過修持的人卻不可以對彼岸有所執著,>>>

不過為了要引導眾生修持,

特別給予一個名稱,

稱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

----------------------------------

「受辱」是名位、榮譽受折損,從而使大腦覺得痛苦、不舒服。大腦受苦,進而雜念、煩惱漸多,而形成念頭一個接一個,不斷拼湊循環,似乎無有止時。

「忍辱」的智慧,則是<了解>個人很多「受辱」之後產生的「苦」, 大多又另外添加,來自於{雜念、煩惱太多,「概念拼圖」、「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太過混雜不實},導致心中感覺更加的痛苦。

透過「忍辱」的智慧,既已使大腦雜念、煩惱減少之後,又不必一直在大腦中營建此際的大腦狀態之「印象片段拼圖」、「概念拼圖」,試圖加以執著、記得<「忍辱」的智慧>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4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再說到忍辱波羅蜜,

凡辱境之來,恬然處之,不生忿怒即是忍辱波羅蜜,

但真空本來無相,

外不見其辱,

內不見其忍,

渾然兩忘,

切勿執著於忍辱,所以我說非忍辱波羅蜜,

只是為便於眾生修持,特別給予一個名稱,

稱之為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呢?須菩提!就好比我的前生,

被歌利王支解身體的時候,

確實無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否則當時我在被支解時,

如果著有四相,必定心生忿恨,必成苦果。

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前五百世,

做忍辱仙人修忍辱之行時,

就已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由歷劫頓悟真空,

可知吾人所修行的,

決不是一朝一夕所成的。

--------------------------------

 

(空其心)減少雜念。(離一切相)不將「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概念片段拼圖」,當作真實。心中不執著於過往的種種「拼圖」,如此才能使「高度自覺」、「覺心」、「善心」,能有較佳的發展開來

(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 白話經文參考:菩薩之修行,首當空其心,離一切相,方能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5

原文白話參考:

所以說,須菩提!菩薩之修行,

首當空其心,離一切相,

方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此心中不執著於色,

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

應生無所住心,

此心才能圓通無礙。

------------------------------------

人的<本心>,本來是沒有什麼雜念、煩惱的。(佛世尊說:菩薩心本來是虛而明)。心若把「夢境拼圖」、「 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當作真實且加以執著,就不能覺悟。(佛世尊說:不應住色布施)

佛世尊所說的「一切種種」(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使用的,其實<真實的本體>,都「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樣」。( 皆是空的)。也就是「非相」。( 原是非相)。 所以佛所說的「佛法」,也不應該被「執著」,而「一成不變」的加以使用。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6

原文白話參考:

若於六塵中,一有執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的住處。

所以我說,菩薩心本來是虛而明,

若住於六塵就不能覺悟,

我所謂的不應住色布施,

原因就在於此。

--------------------------------

返回大腦雜念、煩惱少,以至於沒有雜念、煩惱的狀態。(若見本性)。「夢境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的拼圖雜湊現象,自然遠離於大腦。(妄心自離)。那麼原本雜念多時的「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概念拼圖」之「眾生相」,也就逐漸消褪了 。(一切<眾生>也就不是<眾生>)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7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菩薩不住色布施,發心廣大,不是為己,是為有利於一切眾生,應該要如此無相布施。

而我所說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的,其實真寶的本體皆是空的,原是非相。

而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而已,

其實若見本性,妄心自離而入佛境,

那麼一切眾生也就不是眾生了。

-----------------------------------

「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因 個人、他人、時間、地點等不同因素,而透過「自性自悟」,發展出當此時此際最佳之法門、技巧。「般若波羅蜜」是眾法之源,但又不停滯於其所衍生出之各種「佛法」之中。

「般若波羅蜜智慧」的特質: 真如,自性自足,無的,無上的菩提,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常不變,沒有兩種說法。

「不停滯於其所衍生出之各種佛法」的特質: 無相,無實性, 沒有一定的說法、法門、技巧、佛法。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8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

皆是無上的菩提,

是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常不變,不是欺人的,

也沒有兩種說法。

須菩提!我所說的般若之法,是真如無相,無實性;

是自性自足、無虛的。

-------------------------------

與外境互動、相處,若執著「某一時間、地點所產生的特定佛法」, 而有所言論、作為。( 一心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在諸多「概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夢境拼圖」等雜湊狀態下,將無法認清「另一時間、地點的真實情境」,而難以「透過<自性自悟>,產生在另一時間、地點最佳的佛法、技巧」。(未離四相,有如人進暗室,一無所見)

若能減少因「概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夢境拼圖」的阻礙,對「真相」的認知會有所助益。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 第14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4-9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如果菩薩是一心執著於法而行布施,

則是未離四相,有如人進入暗室,一無所見。

如果菩薩心不執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如同人張開眼時,日光四照,見種種色;

其心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

 

須菩提!當我滅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我當知此人,也必以無上智慧照鑒之。而此人成就見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

 

以犧牲自己或透過「不養生」(不保護滋養己身)的方式的人,有可能其心態上,是急於想早點消其罪業,增其福德的方式,來盡早「接近」其「所想像的佛境」。其大腦仍是處於「概念拼圖」、「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夢境拼圖」, 執著於古時候某一時間、地點,其他某人曾產生之佛法、技巧。也就是未能直接「碰觸」到「般若波羅蜜本源智慧」。因他並非依照「波羅波羅蜜」的智慧,而能因個人、他人、時間、地點等不同因素,而透過「自性自悟」,發展出當此時、此際最佳之法門、技巧。{「般若波羅蜜」是眾法之源,但又不停滯於其所衍生出之各種「佛法」之中。}

//////////

金剛經 持經功德分 第15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5-1

原文白話參考: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一日之間,

 

早晨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中午又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晚上也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如此經百千萬億劫之久,一日三次皆如此布施,自當得布施之福。

 

如果有人,聽說此經,而能篤信不違逆,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則勝過前面說的以身命布施的人。

------------------------------------------

 

如果有人聽聞金剛經,即能深信,且依金剛經,自性自悟,自生依當時、當際之最佳法門、技巧。那麼他所得的福德,會勝於前面所說,以生命佈施的人。更何況是還願意手書口誦,為別人解說金剛經的人,其福德會更大些。

 金剛經在於協助我們啟發來自於「自性自悟」的智慧。(妙用本性)

真空之妙:

{真:真實不

空:般若智慧,本身有一定法門,看似本身原「有」。

妙: 生出,由般若智慧衍生出來的。}

般若之法:

{ 能時時依「當時、當際」,而新生發展適合「當時、當際」之「佛法」、「法門」、「技巧」的智慧。}

//////////

金剛經 持經功德分 第15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5-2

原文白話參考: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一日之間,

 

早晨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中午又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晚上也以相當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

 

如此經百千萬億劫之久,一日三次皆如此布施,自當得布施之福。

 

如果有人,聽說此經,而能篤信不違逆,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則勝過前面說的以身命布施的人。

 

何況是手書口誦,為人解說此經的意義,不但明自性,還要使人人見性,善根純熟,其所得的福德之無量,更不用說了。

 

 

須菩提!簡而言之,

 

因為此經所得的福德不以心思口議,

 

不可以多少稱量,實是無邊際的功德。

 

而此經在於讓我們妙用本性,

 

是大乘菩薩的最上乘,

 

所以我為啟發大乘人,

 

說明此真空之妙;

 

為啟發最上乘的人,

 

說明此般若之法。

 

 

如有大慧根的人,持此大乘經典,廣為人闡發妙旨,印契佛旨,所成就之功德,我全部知道,也全都看得到。

 

這種人既能成就此功德,就足以能擔任如來無上菩提正法。

--------------------------------

 

喜好小乘法之人,侷限於「既學之種種佛法概念」,又以這些概念去拼接理解外境世界。與大乘般若智慧,強調「依般若智慧」,但不拘泥於既往之佛法概念,而能「自性自悟」出新的法門、技巧之理路不同。所以他們難以理解大乘經。

無論何地,有人講解金剛經,因其能協助減少雜念、煩惱。所以很多來自各方面的,都會喜歡來親近,並協助護衛金剛經法身,並願加以供養。

法身: 當際記載金剛經的書、講解之言語,或為人解說之人,也就是當際「運載」法之身。

//////////

金剛經 持經功德分 第15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5-3

原文白話參考:

這就是為什麼喜好小乘法的人,局於妄心,不免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等私見,對此大乘最上乘法,不能理解,不能聽受讀誦,更不能為人解說此經。

 

須菩提!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講解此經,那麼無論天、人、鬼神都會齊來護衛法身,皆來供養。

 

當知此經所在之處,即等於是佛塔的地方。

 

皆應尊敬法身,作禮圍繞,並帶香花來此處供奉。」

 

-----------------------------

如果有人讀誦金剛經,然而在現實世界的生活中,仍是為人所輕賤。那他或許應該要「虔誠地深深相信: 那是因為他在過去的世代中,有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才變成這樣。」。如此可暫時協助他降低大腦中的雜念、煩惱。減少因「為人所輕賤」而導致大腦受苦,反復思索、循環不已,百思不得其解,致生「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概念拼圖」,而更加煩惱痛苦。藉此一來,能有助於「高度自覺」、「覺心」、「善心」之比較自然的發展情境。

{ 「果報」的觀念: 可用來協助解開人心中矛盾之雜念、煩惱的法門、技巧。然而,雜念、煩惱如已減少,以至於沒有,則可「暫時」不必一直繼續執著於此念頭。}

//////////

金剛經 能淨業障分 第16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6-1

原文白話參考:

佛再進一步說明:「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不但不得天人恭敬,

 

卻被人輕賤。

 

為什麼呢?

 

是因為他在前世所種的罪業。

 

既有罪業,則來世應該墮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盡苦難。

 

而今以持經功德,減輕他的罪業;其所以被人輕賤,就可以相抵消。

 

 

不過他漸漸修持,因除果現,罪滅福生,依然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想到前世,歷經了無數無量的劫數。

 

在未遇然燈佛前,曾供養無數量佛,且尊重每一位佛都一樣,無一不全心全意的供養。

 

 

如果後人持誦此經,見自本性,永離輪迴,他持經所得的功德,比我以前供佛的功德,還勝過無數倍。

 

須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必得無量之功德。

 

 

此功德我只是約略而言,我如果要詳細說明,則其多有如恒河沙數說不盡,

 

恐怕慧根淺的人,大則誑亂,小則狐疑,

 

反以為我所說的為怪談滑稽之談。

 

須菩提!當知功德,由於經義,應於果報。

 

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甚重,不可思議。」

----------------------------

 

經義甚深,須因不同時間、場合,而「自性自悟」,不適合只是用文字概念來加以推測。( 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的觀念需透過「虔誠地深深相信 」(信仰)。既為「深深」,即為「甚重」。既是透過「相信」、「信仰方式」,即為「不可思議」。「信」而非「思議」的方式或角度。
//////////
金剛經 能淨業障分 第16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6-2
原文白話參考:
須菩提!當知功德,由於經義,應於果報。

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甚重,不可思議。」

 

 

 ---------------------------------

 

減少以下狀況:煩惱、雜念(妄想);一直反復想著想要「得多失少」(取捨);比「需要」的,還「想要」更多();以自己的成見去看別人,因而常不() ;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不(嫉妒)。「 夢境拼圖」、「印象片段拼圖」、「記憶片段拼圖」、「概念拼圖」,( 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種種雜念、煩惱若能逐漸減少以至於沒有, 沒有超過 「當時當際」「 合理需求」的慾望。(無欲)。就能協助使「心思」漸漸安定下來,雜念、煩惱也就能逐漸減少,以至於沒有。(所謂無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其心)

//////////

金剛經 究竟無我分 第17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7-1

原文白話參考:

那時,須菩提當機稟白佛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已發菩提心的人,如何能常保持這菩提心?又如何能降伏妄念心呢?」

 

佛告訴須菩提說:「菩提心本來人人都具足,只因眾生為塵染所蒙蔽,

 

如一切

 

煩惱、

 

妄想、

 

取捨、

 

貪瞋、

 

嫉妒、

 

人我

 

四相等,

 

佛等應一一為之滅度,

 

所謂無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

------------------------------

 

 

佛世尊協助別人的方式,( 我所謂滅度者), 是協助眾生,依般若智慧,而「自性自悟」。而不應執著於想像拼圖:「有佛世尊在協助減少雜念、煩惱。而眾生的煩惱、雜念是佛世尊加以協助減少的。」 之雜湊假相。

//////////

金剛經 究竟無我分 第17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7-2

原文白話參考:

我所謂滅度者,

 

不過指點出真性情,使之自悟,

 

我外不見所愛之眾生,內不見能度之我。

 

而眾生既見性真,則般若觀照,已常住不滅,

 

說到究竟,實無一眾生是我所滅度的。

-------------------------

 

「心思」之中本來沒有雜念、煩惱( 性本空寂) 。有雜念、煩惱之後 ,可透過「自修自悟」而減少之。 菩提心、高度自覺, 是由雜念、煩惱之後而起,在「心思」之中原本是沒有的。 所以{在「真性」中 ,實在沒有「發菩提心之法」}。 且煩惱、雜念生起之後,繼之而所「發菩提心之法」 ,也是因當時當際而生起之最適合的法門、技巧 。也不一定能適用於另一時另一際的狀況。

////////

附記:

金剛經第17分之後的篇章至金剛經第32(篇章),其內容概念大多是更詳細的說明之前已說過的概念。有興趣的人,可續自行研讀,使煩惱、雜念漸少,以達金剛經所指導的「自性自悟」,自生發展出依當時、當際之最佳法門、技巧。祝福大家。

//////////

金剛經 究竟無我分 第17 讀書心得(吳偉煌寫)-17-3

原文白話參考:

為什麼呢?

 

因為學道的菩薩,若存有滅度眾生之心,

 

則尚存有人我四相,

 

則又要從何發菩提心,

 

又如何能稱為菩薩呢?

 

這又是為什麼呢?

 

 

須菩提!原因就是性本空寂,

 

發此心的人,不過是自修自悟而成,

 

而在真性中,實在沒有發菩提心之法。」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在遇見然燈佛時,有沒有從他那兒學得菩提心法?」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沒有法可得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完全是自性自悟,雖在然燈佛所,也是無法可得菩提心法。」

 

佛說:「是的。須菩提!誠如你所說的,實在無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須菩提!如果說有方法可得菩提心,那麼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當下就應該傳授我成佛之法。

 

他所以才懸記來世說我方能成佛,並預定來世成佛之名號,稱之為釋迦牟尼。

 

為什麼呢?

 

因為如來的意思,就是本性寂然,不染不著,

 

如其本來,而以釋迦牟尼稱之,最能合其意。

 

如果有人說:如來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那就錯了。

 

 

須菩提!就因為實在沒有方法可得此菩提心。

 

 

須菩提!我所謂的菩提心,是平等真如,

 

實相妙法,不可以有形相見,

 

乃是無實無虛,不可以言語形容,

 

所以我說一切法中,

 

只要能自悟真如,都可稱之為佛法。

 

但是,須菩提!

 

於法不可拘泥於有無,

 

所稱的一切法,實際上並非是一切法,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切法而已。

 

 

須菩提!譬如有個人的身體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嗎?」

 

須菩提回答說:「您所說的大身,是有生有滅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稱之為大身?

 

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佛又說:「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真如清淨才稱之為菩薩。

 

而度生本是菩薩份內的事,如果他執著一念,認為他是菩薩,應該滅度一切眾生,便有我相的觀念,就不能稱之為菩薩。

 

為什麼呢?

 

因為從發心到度生,沒有不是緣成幻成的,

 

實在無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為菩薩的,

 

所以我說,一切法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

 

 

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應當莊嚴整飾佛的剎土,也是著於相,不可稱之為菩薩。

 

為什麼呢?因為所謂莊嚴佛土,是沒有能莊嚴的人及能莊嚴的法,亦即沒有實性的莊嚴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莊嚴而已。

 

須菩提!若菩薩能大徹大悟,通達無我無法的人,即可以稱之為菩薩。」

 

--------------------------------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佛說:

 

「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肉眼嗎?」

 

須若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

 

佛說:

 

「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天眼嗎?」

 

須菩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

 

佛說:

 

「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慧眼嗎?」

 

須菩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

 

佛說:

 

「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法眼嗎?」

 

須菩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

 

佛說:

 

「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佛眼嗎?」

 

須菩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

 

 

佛又說:

 

「須菩提!你認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說它是沙呢?」

 

須菩提回答說:

 

「是的,世尊!您說它是沙。」

 

佛說:

 

「那麼,須菩提f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認為這樣的佛世界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

 

「非常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說:

 

「不必遠說到那麼多的佛世界,

 

就拿你所處的世界來說,

 

所有眾生的心思,隨情而遷,

 

逐境而生,種種心思顛倒妄想,

 

我卻能以清淨的五眼完全看得見,完全知道。

 

為什麼呢?

 

因為所有這些心思,

 

皆是眾生的妄心,

 

並非本性常住的真心,

 

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心罷了。

 

 

這又為什麼呢?

 

須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動的,

 

過去的心思不可滯留,

 

現在心思不可執著,

 

未來的心思又不可預期,

 

反觀內照,則三心總不可得。

 

知其不可得,則清淨的般若才會顯出,

 

所謂人心淨而道心生,此方為菩提的真心。」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此人因所播的因緣而得來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此人以這種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非常多。」

 

 

佛又說:「須菩提!若以有實相的因緣布施,

 

因其心執著於福報,

 

其福報亦因其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時盡的,

 

所以我說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

 

如果以無住實相布施,

 

以無求福之心布施,

 

正是無為清淨之功德,

 

我說此種福德才是真正的無限。」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所謂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

 

為什麼呢?

 

因為您所說的具足色身,

 

雖有三十二相,

 

變化神通,

 

但仍是緣起而非實相,

 

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色身。」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可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

 

為什麼呢?

 

因為您所說的圓滿諸相,

 

亦是緣起而無自性的,

 

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諸相而已。」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佛說:「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會作這樣想:

 

『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

 

因為我只是機緣相感,

 

隨人悟性,為之指點,

 

未嘗有說法之念頭。

 

你切勿有以為我應當說法的念頭。

 

為什麼呢?

 

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

 

他這麼說,即是毀謗佛,

 

是他拘泥於文字,

 

不能了解我所說的道理,才會這麼說。

 

須菩提!所謂說法的意思,

 

不是假於口說就能盡的,

 

佛的真空妙理,原來無法,

 

只不過為眾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說的,

 

使之了悟真性,自證佛理,

 

此乃假藉一個名,稱之為說法而已,

 

實際上我並沒有說法。」

 

 

那時,須菩提向如來佛稟白說:

 

「世尊!恐怕未來世的諸眾生,聽到這個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

 

佛回答說:「須菩提!眾生本來各具有佛性,

 

所以說他們非眾生,

 

但他們尚未解脫妄心,

 

所以也不是非眾生。

 

為什麼呢?

 

須菩提!

 

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是尚未了悟,

 

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為眾生,

 

現在不過先假借一個眾生之名稱之而已。」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問說:

 

「世尊!您得正等正覺菩提心,真是得無所得嗎?」

 

佛回答說:「正是!你說正合我的意思。

 

須菩提!我於菩提正法,絲毫都無所得。

 

因為凡是可以用得失來衡量的,

 

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

 

自性菩提,人人具足,

 

如何能得,也無法可得,

 

只是假借一個名,

 

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佛再進一步地說明:

 

「須菩提!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

 

故曰平等,

 

佛與眾生所具有的菩提心,

 

亦沒有高下,

 

所以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

 

因為在真性中,

 

原本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四相,

 

如有此四相,則是受浮塵妄念所蒙蔽。

 

所以能修明心見性的一切善法,

 

就可以得無上菩提。

 

須菩提!我所謂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覺性,

 

原本就無善惡,只因為了開悟眾生,

 

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善法而已。」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相當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堆積起來的七寶來行布施;

 

如果另外有人受持這個般若波羅蜜經,

 

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來為人演說,

 

則前者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

 

比不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甚至是不能用算數的譬喻所能算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佛說:「須菩提!你知道嗎?

 

你們不要以為,我在度化眾生時,

 

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

 

須菩提!你切勿有這種想法。

 

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

 

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

 

如果他們聞經悟道,他們自可化度自己,

 

實在沒有眾生被我度化的。

 

若有眾生說是由我所度化的,

 

那麼我即有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自己尚未度化,

 

如何度化別人?

 

 

須菩提!我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

 

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

 

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

 

須菩提!事實上,

 

迷則為凡夫,

 

悟則成佛,

 

佛與凡夫,本性是相同的,

 

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

 

不過在他們未悟時,稱之為凡夫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如來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察嗎?」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您是可以三十二相來觀察。」

 

佛因為須菩提尚未明白其中的深義,

 

於是說:「須菩提!轉輪聖王,因以福業厚重,亦具有三十二相色身,若我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來觀察,那麼轉輪聖王豈不就可以成為如來了嗎?」

 

 

須菩提聞言立即稟白佛說:「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說的道理,您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察。」

 

這個時候,如來看時機已成熟,可以告誡他們離相的偈言如下:

 

「你們如果只見我的形色外表,

 

或是只是執著我的聲教,

 

欲以此二者求見我的真性,

 

那麼這種人,只是執於色身四相見佛。

 

便是捨去正途,

 

不知即心即是佛。

 

而向外馳求的人是人行外道,

 

決不能見如來真正的面目。」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佛一再地說無相,

 

只是教人離相,

 

不是教人滅相。

 

所以說:「須菩提!你如果是這樣想:如來是因為不具圓滿的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證得無上菩提,那你就錯了。

 

須菩提!你千萬不可有這種想法,

 

以為我是因為不具圓滿的三十二相才得證無上菩提。

 

 

須菩提!你如果也這樣想,

 

發無上菩提心,想證得無上菩提,而執於一切皆空,

 

而誤以為不因修福,而可直證菩提。

 

錯是錯在說諸法斷滅,你不可以有這種觀念。

 

為什麼呢?

 

因為發無上菩提心的,

 

還是要從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

 

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

 

乃在於勸勉修行的人勿執著於法,

 

只是離法而行,不是滅法而不行的。」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佛說:「須菩提!若有菩薩雖以無量世界所有七寶行布施,因其心著於相,所以所得的福德雖多卻有限。

 

如果另有菩薩,心不著於相,知一切法無我,得成無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無我始得以完成。

 

如此則後面所說的菩薩,但所得的福德要勝過前面的菩薩多得多了。

 

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這些菩薩有離相之因,在布施時,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緣故,則所得的福德就無限量了。」

 

須菩提於是問說:「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當然,為何要說菩薩不受福德呢?」

 

佛告訴他說:「須菩提!菩薩度生布施,本來是行所當行,不應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沒有,悉聽自然,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

 

我如來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也就以為我也著於相,

 

是不了解我所說的道理。

 

為什麼呢?

 

因為如來的本性,是真性自如,

 

充滿法界,隨感而發,

 

來固非來,去亦非去。

 

就因為無去無來,所以稱之為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搗碎成為微塵,你以為這些微塵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

 

因為微塵雖多,

 

但它的緣起是無性,

 

絕不會執著它實有的自體。

 

如果這些微塵是有實體的,

 

那您就不會稱它們為微塵眾了。

 

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您所說的微塵眾,

 

也是緣起非真實的,

 

只是假藉一個名,

 

稱之為微塵眾而已。

 

 

世尊!您所稱的三千大千世界,

 

同樣也是緣起的假象,

 

也是非真實性,

 

也只是假藉一個名,

 

稱之為世界而已。

 

為什麼呢?

 

如果有一真實性的世界,

 

即是一合相,

 

渾然成一體。

 

不能被碎為微塵的。

 

所以您說一合相亦非實有,

 

只是假藉一個名,

 

稱之為一合相而已。」

 

佛說:「須菩提!一合相之理,

 

空而不空,妙不可言喻。

 

但凡夫蔽塞不明本性,

 

依戀眼前幻境。

 

六根著各相而不能了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說:

 

『佛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種話。

 

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是否了解我所說的意思?」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

 

這個人並不了解您所說的意思。

 

為什麼呢?

 

因為您所說的這四見,

 

只是為了凡夫便於了解佛的深意而說,

 

事實上應該要超乎此四見之外,

 

並非耍拘泥於其中而存此四見,

 

所以只是為了便於說明,

 

而假借一個名,

 

稱之為

 

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而已。」

 

 

佛又說:「須菩提!凡是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

 

應如此認知,應如此為見,

 

了悟無相妙理,自然行無相妙行,

 

則知無所蔽,見無所障,如此信解。

 

即為妙悟,

 

而不生法相,

 

至此才得真空無相之妙。

 

須菩提!法相本是虛空的,即非法相;

 

虛空中有幻相,所以才稱之為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以充滿了無窮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

 

此外,如果另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受持讀誦此經,

 

甚至少至以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為人演說,使人悟性,

 

那麼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七寶布施的人甚多。

 

而受持此經要如何為人演說呢?

 

必須要

 

不著相,

 

不動心。

 

為什麼呢?

 

因為世間,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

 

都是

 

生滅無常,

 

如夢、

 

如幻、

 

如泡、

 

如影、

 

如露亦如電,

 

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

 

應該都視為有如此六種一般。」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反覆闡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說解完畢。

 

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

 

聽完佛所說的般若大法,無不歡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