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書心得                     吳偉煌  記於 93.10.15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妙之門。

第一章

1.「道」是多元而博大精深的,人不應該太自為是,自以為知道了很多。應謙沖、 虛心學習、與留心外境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1. 是非、善惡、美醜都是「相對」的,不必太執著於某種一定的標準,而可以有彈性的透過權衡,來改變部份標準。

2. 個人成見不要太深。於外境有所成時,也不要老自以為都是源於自己的功勞,或一直想主宰著什麼。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

1. 不要太強調人心欲求的標的,人心比較不會亂。

2. 講究與努力於「需要」的部分。而對額外「想要」的部分,不必讓人民知悉過多,以免使其易受誘引而心亂!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1. 依老子講的道理來處世,可避鋒芒,可減少捲入紛爭。可以使自己在人間世處得較為和諧圓融。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五章

1. 對於外境不必有太多的偏執與粘著,守著老子之道,以應變於外境,可也。 

2. 力由己出,動而愈出,人的生機將會更加流暢有力。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

1. 老子講的「道」是很好用的、很耐用的。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

1. 不要太主觀,也不要成見太多,生機才能流暢。

2. 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稍運用卡內基的手法,事情往往能做的更好!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1. 多幫助別人,而不必與人爭得過於對立,這樣和別人相處得會比較好。

2. 不必太過於要贏過別人,因為「天外有天,人上本來就有人。」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1. 不要讓自己處於鋒芒前端太久,長期地「鼓一股氣」,亦非長久之道。

2. .功成身退,往往更能保其功,而少受來自於忌妒的攻擊。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章

1. 保養自己的身心,元氣勿耗損過鉅,成見不要太重,身心的耗損會少一點。

2. 雖明瞭許多事務,但也不必太外顯自己的聰明見識。

 1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一章

1.     居其環中,虛心以應物,成見不要太重,則應接事物時,較易生智慧。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1.     一下子想要或追逐得太多,容易使人心混亂! 所以,應分輕重緩急,一次不要想要得太多。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第十三章

1.     太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則心情易受浮動震盪。

2.     若能盡量以奉獻的角度來工作,計較的心就不會那麼重了!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四章

1.     「道」是很難用幾個文字就能界定得清楚的,如能守住幾個大原則,再運用經驗與智慧就比較容易接近「道」了!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五章

1.     暫時耐於昏暗渾濁之世,久之,事理總有漸明的時候。其間使心安定,但仍保持生機舒暢,久之,將漸昌盛。

2.     不要太自滿,有謙虛之心,則能吸納更多的外來生機養分,且能常有新意。

3.     能如此的人,方能達於微妙玄通的境界,雖深不可識,不易為人所瞭解,又何妨?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六章

1.     心靈空明活潑、少成見,以此「觀」萬物,將覺生機盎然,富於變化。

2.     能包容多元、不同的意見,才不會使自己生命耗損太多,且較能長久。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七章

1.     雖然,實際上自己有做暗中適切的誘導,但讓別人覺得他們是透過自我努力而變好的,將會是更上乘的。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八章

1.     仁義、智慧、孝慈、忠臣被刻意地宣揚強調時,往往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有點亂的。本章老子只是陳述現象外貌而已,不應引申用來否定仁義、智慧等的價值。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1.     「需要的」應努力取得,「想要的」則不應太過於強調凸顯,以免人心混亂。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章

1.     眾人雖然熙熙惶惶地追求「想要的」,以致心思混亂,但我不一定要跟著這樣。

2.     人家所畏懼忌諱的,自己也應稍稍隨緣,可減少受傷害的頻率。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甫。吾何以知?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一章

1.     以「道」的角度來「觀」世界,「觀」萬物,「觀」世事。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二章

1.     老子提供我們多一個「反向思考」的觀點。

2.     自是、自現、自伐、自矜,有時因令人心生反感,而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3.     今天的社會講求爭取,但如果能「不爭」還活得很好,那也不錯啊!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三章

1.     再怎麼「苦」,再怎麼被「擾亂」,終究只是持續一段時間,總會過去的。

2.     能處「得」之時,又能處「失」之時,方得人生的周全。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四章

1.     欲速則不達。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比較實在。

2.     多費力於自現,是浪費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1.     人在宇宙間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也不必因此而自我膨脹,仍應謙虛向外學習。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六章

1.     人應以簡馭繁,有中心思想,有輕重緩急的層次、不凌亂,能遊於簡繁輕重之間。如此才能得到身心均衡與健康,並能應變於外境的變化。

 27.善行無轍?,善言無瑕?;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七章

1.     好的人我們該欣賞與喜歡,不好的人我們除了是非仍應分明外,還是要體諒與愛護之。就是因為有不太好的人,才襯托出好的人的可貴。

2.     善於做事說話的人,是不會留下什麼匠鑿的痕跡的。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

1.     自己心知肚明就好,不一定要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或一定要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這之中,是可以有彈性權衡的。自己雖「強」但也可以稍示「弱」的一面,露一點「破綻」、「缺陷美」,有時還會更有親和力些。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1.     凡事不要做得太過度,不要做得太滿,更不要繃得太緊,也不要太強要完全以自己的意見來完成事情。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

1.     事情做好就好,不要做得太過度。做好了,也不要到處「現」,以致惹人厭!

2.     不要太過於使用「武力」,能兼有「行其不得已」的因素,則較能取得別人的諒解!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一章

1.     應盡量因行其不得已時,才使用武力。使用武力時,心中應保持平淡。且對被使用武力者,心中應存有一份同情。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二章

1.     以「道」治理天下,應存「奉獻」的心。使人民獲益時,又令其覺得有自然的感覺,如此方為上乘。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三章

1.     自知、自勝、知足,固養自己的根基、從這樣的基礎來衍生發展生活或事業是比較好的。

 

 34.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四章

1.     奉獻心力而有所成,但不會一直要據其功或想主控形勢,如此自己的人生才能活得寬闊一些。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五章

1.     濃烈味道的,只能適用於某些特定場合。淡淡的味道的,反而能融入較多的場合與環境,以產生作用。

 36.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六章

1.     「反向思考」、「反其道而行」,有時反而是「走正方向難以解決問題」時的良方。

2.     心中有好的構想,如果很隱微,不易被理解,易受誤會時,或說出來就失效時,這時是不可以告訴別人自己的構想的。